张延恺:明确定位,提高产品附加值
发表时间:2012-09-07     发表评论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综合竞争力有了显著提升,在出口贸易这个环节上取得了非常可喜的进步。但在目前全球经济下行,行业发展遇到诸多困难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正确分析中国纺织服装业面临的新的出口形势,调整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延恺就海外市场拓展这个话题接受专访时指出。 

      采访中,张延恺副会长对目前的国际市场形势做了清晰、准确地分析。

      海外市场呈现出区域和局部特点 企业须正确分析和判断

  据张延恺介绍,在国际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我国纺织服装整体出口增速下降。但海外纺织服装市场也不是全部飘绿,呈现出区域和局部特点:我国对重要出口市场的贸易逆势增长,美国市场复苏的步伐在加快,美国消费者增加了在纺织品服装上的支出;欧洲市场相对低迷,但也并非“铁板一块”,德国等国市场情况逐渐趋好。

  据美国商务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美国商品零售总额为4039亿美元,环比增长0.8%,高于市场预期,美国消费者采购信心恢复较为明显。同时从第十三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简称纽约展)的情况也可窥见一斑。本届展会的参展商和观众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参展商为365家,包括面料、家纺、服装企业,吸引专业买家7000多人。企业和买家均认为本届展会的效果很好,他们认为能够谈成生意是一方面,通过展会增进交流、获取一手市场信息更为重要,对企业制定今后的发展战略很有帮助。

  张延恺表示,近两年来,处于困境中的外贸企业主动“走出去”获取市场信息、开拓全新市场的意愿日趋强烈。此次展会中小企业参展比例明显提升,其中一部分企业以前没有开拓过美国市场,希望借助此次参展能够独立接单;还有一部分企业由于欧洲市场不景气,想到美国市场寻找机会。

  “美国一直是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重要市场,但次贷危机使得许多美国中小型采购商没有更多的财力物力到中国直接采购,很多美国厂商也无法到中国参加大型纺织服装展览会。通过这次展会,我们把参展商带到美国,双方可以直接进行贸易交流。本届展会上,来自美国知名服装、家纺品牌的采购商对中国企业的参展产品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而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这些客商都对产品的设计和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延恺说。

  通过考察,张延恺还发现,相比而言,欧洲市场的情况要糟糕得多,但不是欧盟所有国家的市场都不好,比如中国对德国市场的出口基本没有下降。张延恺认为,尽管外部市场竞争激烈,中国的企业、国际贸易公司不能过于悲观,不能丧失信心,也不能仅仅是退让,要在发挥自有竞争优势的同时,积极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特点,调整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种种不利的贸易环境下,我们也欣喜的看到中国有些出口企业成熟多了,能够自如应对海外市场的变化,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比如我在美走访的一家中国江苏的纺织企业在美国投资的针织厂,连续几年都呈两位数增长,除了给美国企业代加工,还注册了自己的品牌,雇佣了美国的设计营销团队。目前这个品牌在美国的年销售额达2000万美金,占其总销售收入的六分之一。针对市场需求,该公司还增加了自己的产品品类,从针织扩大到梭织,对市场的把控能力很强。另一家贸易公司,则直接采购中国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到美国市场销售,生意也很不错。”张延恺说。

  市场在竞争过程中被有机划分 企业须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以前中国的产品主要是供给美国和欧洲的低端市场,现在这个观念要改变了。因为现在在中国采购的订单有很大一部分转移了,比如棉制品等加工流程简单的大路货订单转移到了越南、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家进行生产加工,也有相当一部分回流到了美国本土或是墨西哥。可以说,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欧美采购商开始寻找生产成本更低的供货商,市场在各国参与竞争的过程中被有机的划分了。

  张延恺分析,由于近两年中国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在中国加工的纺织服装产品运到美国加上关税后,和美国本土生产产品的价格差不多。并且在美国生产不仅缩短了交货期,还可以实现快速反应。即便是在美国生产的产品,有的生产成本比在中国高些,但因为售价也比较高,所以仍能保证制造商、零售商的利润。美国消费者对于本土生产的纺织服装产品价格承受能力较高,一条牛仔裤如果是美国制造的售价为200多美元,中国制造的能卖到100多美元,如果是孟加拉制造的只能卖50美元左右。

  因此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竞争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订单转移”成为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果目前中国企业还做简单的大路货产品,没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价格又和在美国本土加工差不多,也就丧失了竞争力。面对这种情况,中国传统出口企业必须努力提升自产品的档次、设计、品质、品位。

  “在美国,能提供中高档次、附加值较高产品的,尤其是做ODM的中国企业,订单还是很多,出口一直在增加。这些企业的产品加工工艺比较复杂、客户对产品品质要求比较高,有的还给一些国际大牌服装做加工。另外一些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链完整的大企业,依然是美国客户看重的合作伙伴。这是因为美国客户采购对交货期要求较短,而中国的大企业能保证交货期,让客户很放心。因此在美国发展的大中型中国企业,在美信誉越来越好,出现了逆市增长的良好情况。”张延恺说。这样,就出现了小企业订单锐减、大企业订单做不过来的现象,小企业如何和大企业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面对新的国际贸易环境,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对此,张延恺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大企业与小企业可以结成合作联盟,大企业发挥良好的接单、组单能力,小企业保持自己的灵活和特色,双方取长补短、互相借势,不仅使企业产能得到充分利用,接单范围也可得到扩展。

  “总之,在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格局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必须转变思路,抓住行业转型升级的契机,调整产品结构,进行科技创新,提升品牌形象,开展合作共赢,以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发展态势。”张延恺最后指出。 

稿件来源:中国服饰新闻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