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核心是生产要素,即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效率)。过去中国处于人口红利时代,廉价劳动力充裕,意味着低端制造业极具竞争力,从而形成以投资为主的经济结构。而在过去几年,人口红利的拐点已经出现,体现为新增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在劳动力投入减少的背景下,为了维持同等速度的增长,必然意味着更多的资本投入,体现为2008年以后中国货币增速与经济增长的脱节,债务率的飙升,以及房价的暴涨等症结。未来如何来应对这些难题?
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总体思路,不难发现,《决定》是希望通过改革来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比如:一方面,增加人力资源:适度放开生育、延迟退休年龄。提出了增加人口红利的路径:通过放开生育、适度延迟退休年龄来实现,从而为传统投资和制造业模式提供喘息空间。但是放开生育属于长期有利,短期贡献不大。而延迟退休的空间争议也会很大,因而此路不太通。
另一方面,提高效率:通过打破垄断,释放民营企业的活力,改善国有企业的效率,来增加增长潜力,这应该是条阳光大道。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出发,虽然中国劳动力数量开始下降,但是新增非农就业全部是大学生,因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是希望所在。而且从近年上市公司就业数据观察,新增就业几乎全部集中于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而传统的制造业几乎没有新增就业。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发展和劳动力结构相匹配的产业模式。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服务业的发展,其发展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解决就业、从美国的经验看服务业可以解决80%的就业。二是不消耗资金、可以解决负债过高的问题。
以下是对《决定》的具体解读:
一、提出改革六大目标和时间表
市场经济、政治民主、文化先进、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安全,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为何把2020年作为一个改革目标的时间节点?除了是一个整数年份外,恐怕与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有关。到2020年,如果经济发展顺利,则中国的人均GDP有望超过1万美元,从而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奇迹,因为超过1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能够成为高收入国家,实现小康社会。假如同时又能实现经济转型、收入差距缩小等目标,则更是锦上添花。
二、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首先,《决定》明确了市场经济的地位及市场和政府关系:市场为主,政府为辅。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改为发挥“决定性作用”,将能更好地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将政府作用定位为市场的裁判、监督和补充,将有利于保障公平竞争,推动宏观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
其次,明确了在所有制关系上,公有和非公并重,产权不可侵犯。在继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强调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和非公有制财产权均不可侵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项目允许非国有持股,混合所有制经济实施员工持股,有助于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此外,《决定》对重要的经济改革领域都做了系统阐述。
1. 财税改革:明确事权、完善税制、透明预算。实施公开透明的财政预算,加强中央事权、适度减少地方事权,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关于透明预算,提出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降低重点财政支出对GDP增幅的依赖度。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意味着降低地方财政重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依赖、及相应投资冲动,而通过对支出、举债以及债务风险的管理和预警来约束地方政府行为。
明确事权:事权上收。过去中央事权主要集中于国防、外交、武警等方面,而地方则集中了建设投资、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一切支出。本次改革将部分社会保障从地方支出上收为中央和地方共享事权,意味着社保的全国流转成为可能。此外,将地方事权明确为区域性公共服务,意味着基建投资或不再是地方支出的主要任务。
税制完善:完善地方税、提高直接税。中国过去的地方收入以营业税和卖地收入为主,鼓励投资和房价上涨。本次提出加快房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意味着中国有望建立以财产税和消费税为主的地方税体系,将有助于抑制投资冲动和房产泡沫,鼓励服务业发展。
2. 土地改革:同地同权,农民确权。过去农村集体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过程中,需要经过政府的征用,存在对农民补偿过低,转让收益分配不合理,地方土地财政等诸多问题。本次改革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减征地范围,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同时提出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等。将有助于增加农民财产收入、逐步消除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
3. 价格改革:市场决定价格。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包括水、电、气、油、运、电信等领域的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主要限定为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且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4. 金融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市场化开放、风险监管。多层次资本市场有两个涵义,一是丰富市场参与主体,主要是放开金融业对民资的开放,其次是丰富市场产品,推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其中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有望真正根治股市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的顽疾。
市场化和开放方面,提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加快利率市场化。完善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以及加快资本项目开放。风险监管方面,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及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后者更加重要,目前利率市场化已经在大步推进,但是风险监管并未及时跟进,由于缺乏存款保险制度的约束,导致了金融机构的逆向选择,金融资产质量的显著恶化,金融风险的显著升温,因而存款保险制度以及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应加速推进。
5. 行政改革:突出负面清单管理。行政改革方面具有鲜明的创新举措,即将负面清单管理上升到全国层面,提出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此外,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提出健全宏观调控、正确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明确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是宏观调控,而在投资方面则对企业充分简政放权,一般情况下的企业投资均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通过强化环保、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来建立化解过剩产能的长效机制。政府的考核逐步与GDP增速脱钩,增加环境、安全、健康、债务等指标权重。编制全国和地方的资产负债表,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有助于债务的及时预警。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是简政放权,其次是加强服务和监督。优化政府组织有助于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数量,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6. 户籍改革:市民化导向,目标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首先是通过合理放开落户限制,其次是在城市将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最后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来实现城市服务的共享。
7. 国企改革:监管国有资本、界定国企功能、完善企业制度。首先,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其次,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从企业监管到资本监管,有助于放开对企业经营的约束。
国有资本主要定位在公共服务、以及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而在自然垄断性行业,实施政企分开、推进市场竞争。完善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等。
三、政治、社会体制改革:民主与公平、和谐与发展
《决定》中有几大亮点,一是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可以防止行政执法对人民的滥用;二是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可以增加反腐的有效性。三是探索实行官邸制,即国家为一定级别的官员提供在任期间居住的住所,官员对此没有产权,也有助于减少腐败问题的发生。
社会体制改革方面也有几大看点:一、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有助于解决学区房等教育资源不公的问题。二、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有助于扭转人口红利结束导致的劳动力减少局面。三、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提高服务业的供给效率。
综上所述,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十四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相比,改革所涉及的面更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改革五位一体,而且,这一系列改革话题已经从过去的泛泛而谈变为现实压力,不少改革共识的背后,都隐含着惨重的教训。过去30多年的高增长,实际上是滞后改革的欠账,是对未来的透支。因此,这次改革方案的提出,更具有倒逼成分。而今后面临更大的挑战,是如何提升改革的执行力,因为时间已经越来越紧迫了。
(本文作者李迅雷是海通证券副总裁及首席经济学家。姜超是海通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及债券研究员。文中所述仅代表他们的个人观点。)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