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杭州千岛湖·文渊狮城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作题为“共筑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主旨报告,全文如下:
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同时感谢文化部等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领导,研究与教育部门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企业家、设计师、新闻出版和媒体等各界人士对纺织非遗事业和对本次大会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同时对杭州市淳安县人民政府、杭州新天地集团给予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遗产如同繁星璀璨夺目,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科技、经济、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地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力量。弘扬纺织传统文化,振兴纺织传统技艺对于纺织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是纺织行业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所作出的贡献,也是纺织行业不断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新期盼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举措。
中国纺织工业在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制造水平的同时,需要同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影响力,影响文化自觉,重塑文化自信,弘扬工匠精神,推进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
一,中国纺织非遗的历史传承与时代特征。
每一个历史时代都会产生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传承至今的纺织传统文化与技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现代纺织工业文明繁荣与发展的精神内涵和重要支撑。中国纺织非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第一,纺织非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纺织行业沉淀了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很多生动感人的纺织历史故事流传至今,脍炙人口。据考古研究推测,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开始了制造,古代传统纺织大量使用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特别是蚕丝纤维的使用。2009年,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京云锦织造记忆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截止到目前我国分四批公布了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纺织类非遗达百余项,主要包括纺、染、织、绣、艺等传统工艺和各类服装服饰。
新时期在传承本土文化,构筑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纺织非遗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第一,品种丰富,特色鲜明。纺织非遗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中涉及门类最多,覆盖面最广,品种最丰富的一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我国已经公布的非遗项目中仅绣技就很多种。
第二,促进就业,精品扶贫。纺织传统工艺为加快城市化发展,建设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手工制作彰显个性。纺织传统工艺的核心是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手工制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追求个性化和产品品质正在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转变为提高生活品质、满足个性化、高品质消费为目标。
第四,切合百姓,融合生活。纺织非遗与大众生活具有天然的融合性。纺织传统工艺主要通过服装服饰来呈现,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密切相关,纺织非遗能够很好的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理念,具有走进生活融入生活的天然优势。
第五,绿色环保,延展性强。纺织传统工艺大多使用天然原材料植物染色,制作过程绿色环保。同时纺织非遗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和延伸性,在保护纺织非遗完好性、本真性基础上适合开发满足市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丰富产品和相关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类产品。
第六,国粹精品,增进外交。纺织非遗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传统工艺的精湛匠心,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国粹的独特价值和与优秀魅力,适合作为国礼用于国际间文化交流或以具体产品为载体加强国际间商贸往来与合作。
二、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
第一,从国家层面。十九大提出建设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同写入党章,让全社会深刻认识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第二,行业层面。纺织强国建设需要文化自信,作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主要消费品,纺织服装是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进程中,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作为制造业纺织工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不充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生产结合不充分,纺织服装企业品牌体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充分,纺织品服装个性化、定制化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新需求不充分。新时代,纺织工业要在美化人们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生态文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三,从国际层面。“一带一路”促进文化外交,我国即将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年,大国外交不可缺失文化外交,“一带一路”既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促进在经济、商贸等方面的合作,也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关系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将有利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全面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明悠久,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和中国丝绸、刺绣等纺织非遗密切与沿线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文化繁荣。
三、全面构建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
第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新生态。纺织非遗是动能的实践,需要国态传承,需要各方面的驱动和互动,并在传承实践中不断形成与现实环境相适应的内容与形势。新时代纺织非遗保护传承的条件与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纺织非遗需要在当今社会经济环境中寻求既符合市场和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又保持传统文化与技艺的本真性、多样性与丰富性的新的生态平衡。并通过新生态系统各要素、各力量的相互协调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的构建要素与影响因素。
1、传承人与传承人群。发挥传承人及传统人群在纺织非遗认定、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的体现,传承人及传承人群的学习与传承创新能力建设直接关系到纺织非遗在时代变迁中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传承与实践能力体现在对本地区、本民族纺织传统文化与技艺的认知深度,对纺织非遗项目支持和技艺的掌握程度进行再创造可必需、可必备的知识技能,以及在相关纺织非遗项目传承实践中获得相应经济收益。加强传承人及传承人群能力建设,对于保持纺织非遗旺盛生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企业家、设计师、品牌商。纺织非遗源于纺织行业,根植于纺织行业,传承与发展更离不开这个行业。纺织传统文化与技艺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流传至今,正是由于这些传统文化与技艺在纺织服装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与创新,纺织服装行业的企业家、设计师、品牌商是纺织品牌技艺得以传承创新的重要力量,是纺织传统技艺融入新时代、新生活、新市场,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践行着和推动者。
3、政府、行业组织与社会力量。纺织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市场经济环境的考验,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同样体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共同作用,需要政府、行业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由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分工协作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4、现代传媒、影视及互联网科技。意识形态决定优秀传统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因此,在纺织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必须建立既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形态,高度重视传播方式创新,提高现代传媒、影视、网络等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互联网科技运用,创作一批传播中国纺织传统文化与精湛技艺,体现大国工匠精神的优秀新闻、影视和艺术作品。
5、研究与教育。学术研究与系统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纺织非遗传承和发展水平不可或缺。要把纺织非遗作为系统性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并纳入教育体系,提倡扎实而深入的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提倡求真务实逻辑严谨的作风,尊重历史、尊重现实。
6、国际交流与合作。从中外文化关系史乃至人类发展视野来看,文化传统的丰富与发展与不同地域民族人员和生产技术流动密切相关,与不同文化、习俗、消费与互动交流密切相关。在国际格局变迁剧烈,文化交流深入,贸易活动频繁的新时代,纺织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的变化发展需要有更宏大的历史观和国际化视野,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共享的姿态融入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新时代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总书记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针,要坚定不移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基因与现代文化生活相适应。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是要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
第二、正确处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关系。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问题本质上是文化传承如何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因此,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的关系,努力保持文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平衡,有效维护和改善优秀传统文化的挑战,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在科学辨析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技艺更好的融入现代工业文明,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元素和根脉。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提升传统文化技艺与传统手段,推动文化内容与新科技成果创造新业态。
第三、正确处理传承与市场的关系。将纺织与服装服饰、家纺家居相融合,是提升传统产业文化含量与文化软实力。目前我们存在设计能力不足、文化产业链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需要在进一步激发创意的同时推动非遗传承与市场的融合发展,在推动纺织非遗相关产业横向融合,大力发展设计和市场营销,打造品牌,提升质量,提高附加值的同时加强纺织非遗在产业链上的纵深,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四、正确处理传统与时尚的关系。深入推进纺织非遗与品牌企业、时尚设计相结合,一方面纺织传统工艺通过服装品牌的现代设计、时尚语言,使传统技艺更易于被现代社会、现代消费者所接受,能够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和都市生活,融入时尚潮流,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历史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和产品,并使用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产品,从而提高手工艺者的劳动收入,使他们生活水平提高,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加入纺织传统文化和技艺行业。另一方面,能够赋予企业品牌、设计师更多灵感和内涵,增强品牌气质与文化自信。目前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品牌企业与设计师大量将纺织传统用于产品设计开发和制作,充分发掘文化内涵,与现代科技相融合,逐步出现一批优秀品牌,将传统工艺与时尚设计的优秀产品成为风靡国际国内时尚品牌的风尚与潮流。
五、正确处理传承与金融的关系。当今世界各种竞争与日俱增,如何走好非遗传承与发展之路,市场开拓与金融思维,历史传承纺织非遗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积攒的无形财富。纺织非遗品种丰富,各具特色,但同样面临保护资金不足,资金来源有限,融资渠道不畅等现实问题,需要反思和改进。拓展资金渠道,开拓纺织非遗投融资市场,推进纺织非遗金融领域资本市场的资金对接、业务对接、人才对接,相互扶持,共同促进,推进文化产业与金融共同发展。
五、新时代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方向与路径。
当前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已成为我国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承与发展中国纺织非遗过程中要适应新形势、落实新理念、对接新需求、培育新业态,积极探索实践纺织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方向与路径。
一是坚持创新理念。不善于继承、创新就缺乏根基,不善于创新、传承就缺乏活力,强调创新并不排斥纺织的传承与延续,而是强调在传承基础上树立更高标准,使传统工艺得到提升。传统工艺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多样性上,而创新能够有效保护和丰富传统文化与工艺的多样性,传统工艺创造、生产、传播、消费等文化多样性是世界丰富多彩的根源,也是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新时代的纺织非遗传承与创新凝结着现代人的认知智慧和实践能力,绝不是对前人简单的物质性复制,而是创造精神的延续。因此,继承传统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实现超越。
二是对接市场需求,在尊重并保持纺织服装本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环境的传承与发展模式,吸纳更多有实力、有品牌、有渠道的企业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索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引导、以文化为依托、以产品为载体的纺织非遗新思路、新模式。将纺织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产品,延伸保护链,不断发现并对接新的市场需求,根据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研究开发不同层次的纺织服装产品及文创、文旅产品,增强纺织非遗自我生存与发展生命力。
三是挖掘艺术特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追求个性化与艺术品位正在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纺织传统工艺也正在从以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转变为以提高生活品质为目标,传统手工技艺富有产品的个性化、小众化、稀缺性、唯一性,手工制作与机械化生产的本质区别决定了纺织传统工艺更加适合于体现艺术品质、个性化、品牌化的定制和高级定制。
四是加强科技融合。在智能制造以手工为主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方式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形成良性互补。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来看,传统工艺的供应链应具备独特的弹性,有利于实现柔性化生产。在此国家中机械化生产和手工工艺的特质应该得到互补,将机械化生产的精细、准确渗透于手工再生产环节,将机械化生产的科学性、精确性与手工制作的差异性、个性化进行有机结合,使它们在互补中实现创造性转化,这种互补还有利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品牌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从精细化向高品质转变。
五是走进现代生活。让非遗走进生活,与人们生活大众消费、时尚消费密切相关,因此纺织传统文化与技艺具有走进大众融入现代生活的天然优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纺织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手工技艺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以多种姿态在现实生活、高端市场和创意产业里呈现出勃勃生机。
六是增进国际交流。从开放发展的角度看,作为中华文明物化载体和象征的纺织传播手工艺品不仅有着古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承,而且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高文化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纺织服装手工艺品生产曾经为我国现代纺织工业体系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格局的合作共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正在进一步形成开放发展的新态势。
新时代的中国纺织工业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历史方位、历史阶段、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的特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指导工作。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标、新部署、新要求,重新审视、思考、调整、完善发展战略和思路举措,坚定文化自信,重塑中国纺织产品自身独特的时尚品位和文化价值,打造一批享誉世界的国家品牌,提升品牌附加值和文化软实力,切实解决好纺织行业的问题,让纺织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汇集全体人民,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纺织非遗是纺织行业留给后人最宝贵的传家宝,是最能给我们底气,让我们自豪和自信的精神财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纺织传统技艺,纺织行业、纺织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让我们携起手来,集全行业智慧,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构筑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为建设纺织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