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石化产业链条非常长,从原油到最终塑料制品,一般经历炼制、裂解、聚合等数十个级别的中间环节,除了化学性质稳定性差、不易储运的产品会作为中间品,一般企业都是选取产业链上一段进行生产经营,生产和消费环节分离。我国几乎所有的石化企业,包括国有、民营和外资,都是将PP、PE等聚烯烃直接作为商品出售,不再对其进行深加工。因此,PP的商品化率几乎达到100%,2012年我国PP的表观消费量达到1486万吨,几乎全部以商品形式经过市场流通,可供期货交割量充足。
由于我国PP出口极少,贸易主要表现为进口贸易和国内各大区之间的贸易。与消费地带相适应,我国PP贸易流向也主要集中在以辽宁、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省市形成的“环渤海湾消费区”,以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形成的“长三角消费区”和以广东、深圳等省区形成的“珠三角消费区”。从进口量来看,广东省、福建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津京地区和大连市等八省市地区的进口量约占全国进口总量的70%。从进口海关来看,我国PP的进口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黄埔、厦门和青岛等海关。基本也反映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三足鼎立的贸易格局。
我国PP的产能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东北和西北,消费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和华北,进口PP主要流入华东和华南。因此,全国整体贸易的主流是集中流入以江浙沪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和以山东为代表的华北沿海地区,而西北和东北为净流出,西南地区的供应主要从西北和华南调入,华东与华北、华南之间也有少量的商品流。
西北地区为我国PP最大的流出地,2012年约有230万吨PP流出,运往华东、华南、华北、西南等地,运输方式以铁路为主。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随着煤制PP企业相继在西北投产,使得该地产能产量快速扩张,据统计2006-2012年西北地区新增产能为24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28%;而2012年当地塑料制品产量为165万吨,全国占比不足3%。此外,东北地区也有约54万吨PP需要外运消化,主要销往华北、华东地区,运输方式走铁路或者从大连中转走船运。华东、华南、华北为PP主要消费地(消费占比合计超过80%),2012年共有200万吨左右的供需缺口。生产厂家大多在这三个地区设立分销点,贸易非常活跃。三地间也有少量的商品流,华东-华北间由于距离较近,通常用汽运方式,华南-华东之间一般走海运的较多。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