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广府丝织业飞速发展 “香云纱”风靡一时
发表时间:2014-08-13    作者:潘慕英 发表评论

  7月底,岭南纺织之乡佛山传来一个消息。随着佛山环保政策的实施,佛山禅城区的污水排放大户将在今年年底前搬迁,禅城中心城区今年年底将再无印染企业。

  纺纱织布声日夜响,养桑种蚕地随处见。早在南宋后期,佛山纺织业已经开始生产,清中叶开始更成为岭南三大纺织基地之一,丝织与土布共筑佛山纺织大业。印染企业将退出佛山城区,让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纺织之乡佛山上,开始关注佛山纺织业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未来命运。为此,本报独家策划进行佛山百年纺织业变迁记报道,带您一同领略佛山纺织业百年来的浮沉跌宕。

  昔

  西关小姐量身裁衣

  面料到成衣多周折

  桑基鱼塘——佛山丝织企业——广州下九路等地方著名丝绸店——西关小姐家中——裁缝量体裁衣——西关小姐衣柜

  一件衣服如何进入到普通市民的衣柜中,折射出100多年来广佛地区纺织业不同阶段的变迁。今天,我们将从一件衣服百年来的广佛之旅开始讲起。

  西关小姐的衣柜

  站在如今熙熙攘攘的十三行路上,时光流转一百年,老广州城豪华的西关大屋里,西关小姐正在忙着做新衣。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关小姐风华绝代,身穿一件优雅大方的旗袍,显得含蓄有气质。当时的西关小姐非常讲究衣着,一件衣服是如何从面料变成衣服,进入到西关小姐家中衣柜的呢?

  西关小姐“半步不出闺门”,每做一件新衣,家中丫鬟会把裁缝叫到家里,用大托盘呈上各色面料供其选择。当时的上等丝绸面料,大多数来自于佛山的丝织企业。广州下九路等地方的著名丝绸店采购丝绸面料后放到店里,再由裁缝送到西关小姐家中。

  西关小姐左顾右盼,终于选好花色面料,裁缝连忙量体裁衣。数日后,一件温文矜持的旗袍完工,西关小姐试衣后再修改,这时,一件新衣才能进入西关小姐的衣柜中。

  据佛山市纺织协会会长陈树斌介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件衣服的广佛之旅这才算结束。

  风靡一时的香云纱

  明清时代,广府的丝织业飞速发展,已有 “广纱甲天下”的说法。其中,佛山丝织业已经分为18行,盛产各种丝绸。清道光年间,南海开始织造闻名遐迩的香云纱。1873年,佛山南海人陈启沅在西樵乡简村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出丝精美光洁,远销欧美,为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明清时期,著名的丝绸产品有八丝绸、花绫、贡绸、锦缎和香云纱等。

  据《佛山市志》记载,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佛山有祥利织造厂、刘满记织造厂等丝织企业,从事丝织业超500人,丝绸销往各地。

  与此同时,除了上等的丝绸旗袍外,香云纱也风靡一时。佛山晒莨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到30多户,工人1300多名,年产莨纱绸14万匹。

  一年布证一丈三尺六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计划经济的到来催生大量国营纺织企业。佛山南海西樵镇民乐村的六旬老人张少芳记得,儿时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一台木织机,小孩子们五六岁开始已经跟在父母身旁帮忙织香云纱。“以前村里有生产队,每家每户织出莨纱后就交给生产队。一台木织机,即使工人每天从清晨五点干活到晚上十二点,也只能织出七八米的香云纱,三天才能织出一匹十八米的布。”张少芳回忆道。

  张少芳还记得,当时统购统销凭证买布,因此做一件衣服颇为波折。“当时每个人每年的布证有一丈三尺六,一年的布只有这么多,定量定额。”张少芳回忆道,当时自己凭布证到镇上的百货公司去买布,然后再拿布给相熟的车衣工裁布做衣。“衣服的款式十分简单,男人就是汗衫、文化衫、长西裤,大致上就是这些款式。女人主要是长裙、大襟衫裤等。”

  据《佛山市志》记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开始对纺织业进行统购统销,建立和发展国营企业。1958年,佛山丝织厂组成。1960年,佛山丝织厂并并入著名的公记隆丝织厂。此后,一批丝织新企业逐步发展。与此同时,上世纪六十年代后,香云纱逐渐出现滞销。佛山转向广州珠江染整厂学习棉布的丝光、烘干、染色技术,染色布开始风靡市场。

  这些名牌布料你听说过吗?

  去青乌

  据佛山市档案局专家麦文东介绍,清末,佛山棉织户仿制华中地区的“对子蓝”布和江西的“北蓝布”,织造出棉布“去青乌”,销路十分旺。后来,又用一种较细的面纱夹杂麻纱织成“京青布”,又称“京布”。优质于土布,风靡一时。

  碧蕾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佛山老厂公记隆丝织厂生产,花形清新,有凹凸感,质地柔软,风格飘逸,缎面丰满。是广东省真丝提花最好的产品之一,长期供不应求。

  美丽绸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佛山老厂公记隆丝织厂生产,手感平挺光滑,色泽鲜艳光亮,是一种高级的服装里子绸。

  青春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组织紧密,纹路清晰,花形变化较多,手感柔软。主要用作高级衬衣、晚礼服等。

  今

  成衣大规模生产

  衣柜变得多姿彩

  佛山针织厂、印染厂——中大布匹市场——大大小小制衣厂——十三行、站前路等服装批发市场——全国各地销售——市民衣柜

  十三行像一个巨兽,每天清晨张开嘴巴,吞下无数巨大的包裹,这些包裹里,是被压得严严实实的数以万计的服装。它们原来是中大布匹市场里色彩斑斓但整整齐齐的布料,更早一点,它们躺在佛山南海某印染厂的车间里,在机器轰鸣中被涂抹化妆,拥有了自己的多彩身姿。

  清晨8时,广州十三行路早已经川流不息,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云集在此,批发价格实惠款式新潮的服装回去售卖。今年26岁的广州人小陈在自己档口前等待,穿着时髦化妆精致,直接将衣服样板穿在身上供客商预览。早晨6时许,小陈从家里过来,7时就准时开档。9时至11时是她最忙碌的时候,下午1时后,疲惫的小陈才能回家休息。而在以自产自销作为卖点的十三行里,大多数的店主平时收档后的下一站,就是中大布匹市场。

  大布匹市场的布以针织和梭织面料为主,除了流向江浙为主的其他省市外,其余流向珠三角内大大小小的制衣厂。与此同时,佛山张槎生产的针织面料和西樵的梭织面料,则源源不断地供应到中大布匹市场等地方。

  十三行的店主们在中大布匹市场选好布料,由制衣厂剪裁加工,然后一批批成衣陈列在服装市场里等待零售商批发至各大零售店销售。凌晨2时,在潮汕地区做生意的私营档主黄小姐早早搭上前往广州十三行的大巴,在服装市场里逛了几圈,挑上时下流行的款式。“我大约半个月就来这里进一次货,凌晨起床来拿货尽管辛苦,但时下热门款式回去能热卖。”黄小姐说。

  一件衣服从佛山西樵的棉纱开始,被纺织成布,经过印染后来到中大布匹市场,等待客商的挑选。进入制衣厂生产为成衣,在十三行被批发,最后在零售店被市民买回家,这就是如今一件衣服进入衣柜的旅程。佛山纺织协会秘书长吴浩亮表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做衣服的概念已经逐渐远离寻常百姓家,大规模化成衣生产代替作坊式生产,大量成衣进入市场,让人们的衣柜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起来。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