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本土难留人 八成服装专业毕业生出走
发表时间:2015-09-22 发表评论
大连素有服装城的美誉,这里不但聚集了大量服装企业,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服装人才培养基地,很多国内知名服装设计师从大连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每年大连各大院校至少有五六百名相关专业毕业生,而其中大约有八成人才出走大连。如何让这些服装人才在本土扎根,也许是大连服装产业未来发展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现象 18届金奖得主仅有1人留在大连
在大连至少有七八所高校开辟服装专业,其中最为知名的无疑是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面对人才流失的问题,工业大学服装学院院长潘力感到很心急。
大连是我国服装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潘力告诉记者,包括大连工业大学、大连大学、大连艺术学院、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及各类职业技术院校等七八所高校每年至少培养五六百名服装专业毕业生。“仅工业大学每年就有200多名毕业生,其中绝大多数都去了长三角、珠三角等服装行业发达区域。 ”潘力说,服装人才不只是设计师,而是一个系统,但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技术人员都更青睐南方企业。
昨日查询资料了解到,2011年时本地媒体曾报道,在大连国际服装节期间举办的“大连杯”青年设计师大赛中,过往18届金奖得主仅有1人留在大连。“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 ”潘力认为,人才外流一方面说明大连人才培养能力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另一方面则说明本土企业缺乏人才竞争力。
原因 产业链断裂,加工型企业难转型
人才外流的关键在于企业,面对着南方诸多服装企业的竞争,大连企业往往难以应对。“其实现在本土企业对人才很重视。 ”潘力告诉记者,比如大杨、桑扶兰都重金聘请了国内知名设计师,但都遭遇了水土不服的难题。“长三角、珠三角及北上广等地区和城市产业环境好,企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强烈,工资、待遇都比大连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潘力认为,从这一层面看,大连企业与南方企业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但这仍是浅层次的原因之一,更深层的原因是,产业结构没落造成企业发展遇到障碍,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大连服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大多以加工型企业为主,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一大批服装企业没落,而1995年是大连服装产业真正的转折点。 ”该业内人士说,此时南方服装企业发轫,开始研发自主品牌,而大连企业没能抓住这波潮流,高端人才外流的趋势也逐渐形成。
当本土企业意识到发展思路转变,注重人才储备时,大连服装产业已经“千疮百孔”。“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大连企业的服装面料大多依靠外采,没有形成整套产业链。 ”该业内人士说,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利润极度压缩,企业资金紧张,不但无力打造自主品牌、加大研发力度,更无暇顾及人才储备问题。
展望 面向互联网时代培养服装人才
大连企业对服装人才的认识其实与行业发展脉络有着极大的关联。早在30年前,大连的服装产业可谓领先全国。“最辉煌时,仅西岗区就有3000多家服装企业。 ”一位业内人士说,大连作为港口城市有着天然优势,当时拥有省级贸易公司,这和很多南方沿海城市发展服装产业的轨迹很相似,国有企业中的大纺、大针以及集体企业中的大杨集团顺势而发,而这些上游企业也带动了下游企业规模化发展,服装产业一度成为大连支柱产业。此时企业人才需求主要以产业工人为主,设计人员并不受重视。
而走入互联网时代,大连本土服装企业又该如何认识人才储备的问题呢?“我们的本土企业现在最缺少的是市场运营、产品创新、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潘力告诉记者,近年来,市内各高校在服装人才培养上已经有所思考。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30年前只有一个服装设计专业,而今已经细化出8个培养方向。“我们围绕着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做出相应调整,在加大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在全国最早开设了‘服装陈列’、‘服装营销’等专业,并在电子商务、数字化服装设计方面开设专业。 ”潘力说,应该说大连的服装人才培养走在了企业发展的前列,而如何充分地利用这些人才,则是本土企业和大连市亟需考虑的问题。
现象 18届金奖得主仅有1人留在大连
在大连至少有七八所高校开辟服装专业,其中最为知名的无疑是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面对人才流失的问题,工业大学服装学院院长潘力感到很心急。
大连是我国服装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潘力告诉记者,包括大连工业大学、大连大学、大连艺术学院、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及各类职业技术院校等七八所高校每年至少培养五六百名服装专业毕业生。“仅工业大学每年就有200多名毕业生,其中绝大多数都去了长三角、珠三角等服装行业发达区域。 ”潘力说,服装人才不只是设计师,而是一个系统,但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技术人员都更青睐南方企业。
昨日查询资料了解到,2011年时本地媒体曾报道,在大连国际服装节期间举办的“大连杯”青年设计师大赛中,过往18届金奖得主仅有1人留在大连。“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 ”潘力认为,人才外流一方面说明大连人才培养能力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另一方面则说明本土企业缺乏人才竞争力。
原因 产业链断裂,加工型企业难转型
人才外流的关键在于企业,面对着南方诸多服装企业的竞争,大连企业往往难以应对。“其实现在本土企业对人才很重视。 ”潘力告诉记者,比如大杨、桑扶兰都重金聘请了国内知名设计师,但都遭遇了水土不服的难题。“长三角、珠三角及北上广等地区和城市产业环境好,企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强烈,工资、待遇都比大连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潘力认为,从这一层面看,大连企业与南方企业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但这仍是浅层次的原因之一,更深层的原因是,产业结构没落造成企业发展遇到障碍,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大连服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大多以加工型企业为主,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一大批服装企业没落,而1995年是大连服装产业真正的转折点。 ”该业内人士说,此时南方服装企业发轫,开始研发自主品牌,而大连企业没能抓住这波潮流,高端人才外流的趋势也逐渐形成。
当本土企业意识到发展思路转变,注重人才储备时,大连服装产业已经“千疮百孔”。“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大连企业的服装面料大多依靠外采,没有形成整套产业链。 ”该业内人士说,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利润极度压缩,企业资金紧张,不但无力打造自主品牌、加大研发力度,更无暇顾及人才储备问题。
展望 面向互联网时代培养服装人才
大连企业对服装人才的认识其实与行业发展脉络有着极大的关联。早在30年前,大连的服装产业可谓领先全国。“最辉煌时,仅西岗区就有3000多家服装企业。 ”一位业内人士说,大连作为港口城市有着天然优势,当时拥有省级贸易公司,这和很多南方沿海城市发展服装产业的轨迹很相似,国有企业中的大纺、大针以及集体企业中的大杨集团顺势而发,而这些上游企业也带动了下游企业规模化发展,服装产业一度成为大连支柱产业。此时企业人才需求主要以产业工人为主,设计人员并不受重视。
而走入互联网时代,大连本土服装企业又该如何认识人才储备的问题呢?“我们的本土企业现在最缺少的是市场运营、产品创新、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潘力告诉记者,近年来,市内各高校在服装人才培养上已经有所思考。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30年前只有一个服装设计专业,而今已经细化出8个培养方向。“我们围绕着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做出相应调整,在加大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在全国最早开设了‘服装陈列’、‘服装营销’等专业,并在电子商务、数字化服装设计方面开设专业。 ”潘力说,应该说大连的服装人才培养走在了企业发展的前列,而如何充分地利用这些人才,则是本土企业和大连市亟需考虑的问题。
稿件来源:CTEI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