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传来消息,富士康将在河南建立新厂,此前其已在重庆等中西部地区建立了生产基地。
与富士康西迁一样,一批批东部企业开始西进,其中既包括民营企业,也包含已在东部投资的外企。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近期参加在重庆召开的一次论坛中预测,未来十年,“西部多数地区将会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常规路径”。
事实或是如此,部分中西部地区照搬东部地区上世纪90年代的模式,部分污染企业已转移到中西部,“候鸟式”的企业在中西部也有市场。
在担心中西部走东部老路的同时,产业转移给中西部带来的变化却更为明显,上海技术交易所杜永春透露说,该所的技术向中西部转移的“越来越多”。
如今,中西部开始重视技术、人才招商及服务业招商,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不过人力成本攀升及劳动力的可能缺乏亦在产业转移大潮中得以暴露,这些困难或来得早了一些。
两条路线图:劳动密集型产业“组团”转移
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能量巨大。从2008年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总值将增至14000亿元。
这是湖北省“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湖北产业承接的机遇研究”课题组的调研结果。
这其中,广东和浙江是最大的输出地。
以广东在江西投资为例,6月30日,广东美的集团宣布在江西投入5亿元建设新基地。
但广东并非是江西最大的产业转移来源地,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麻智辉表示说,浙江是江西主要产业转移来源,其次才是广东。
“浙江、广东、福建三省的项目占江西省引进总数的近70%。”江西省工信委2009年总结产业转移经验的材料也证明了这一点。
本报多方调查,江西南部比如赣江等地的外来投资主要来自于广东,而江西北部的外来投资则主要来自于浙江。
7月1日,安徽省发改委相关官员告诉本报记者,浙江是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来源,其次是江苏,再其次是上海。
调查结果显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输出方为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等东南沿海地区。
其中,一路由广东及福建向湖南、广西、江西等地转移;一路是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浙江地区向江西、安徽、湖北等地转移。
此外,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产业转移还有一个共同的去处:向重庆、四川等西部地区转移。
这其中,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料显示,沿海地区集中了70%的纺织业、80%的服装制造业和90%以上的加工贸易。
以江西为例,“(外来转移)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塑料、鞋类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江西省工信委总结材料如是说。
不过,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更多的企业采取组团式转移,以期降低成本,并降低风险。
“产业转移已经由单个企业转移转向以产业链条为纽带的整体转移和配套转移。”上述湖北课题组亦注意到这一现象。
“且每次企业迁到我们这里都伴随升级重组的过程。”合肥市副市长张小麟此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理念变化:西部招商开始注重规划
伴随着产业的逐步西移,给中西部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招商理念的进步。
此前,在很多东部城市企业负责人眼里,最烦恼的就是无处不在的招商人员。
不过,这种现象正在逐步改变,“靠挨个敲门招商的做法已经过时了。”如皋市开发区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施红俊说。
随着产业转移成为趋势,中西部的招商人员忽然发现“项目好找多了”,于是他们所在的县市有着更多时间做好功课前来招商。
林学峰几年的招商经历让他感慨万分:现在有规划、有针对性的招商更有成效。林是安徽省来安县招商局驻江苏常州办负责人。
林如今经常穿梭于各种会议间,宣传他们的汽车配件工业园,由于他们预先根据临近南汽生产基地的特点做好了开发区规划,招商成果好于预期。
这和此前的招商大不相同,此前,由于招商项目稀少,缺乏规划,“逮住一个算一个”,导致恶性竞争。
芜湖市经委的一位官员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曾经一家外来的企业在芜湖投资了三年,把优惠政策享受完了就“走”了,因此如今芜湖更有计划地招商,做好前期工作。
提前做好规划的做法在中西部盛行,江西即确定全省招商引资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LED)等 13个重点产业,不盲目招商。
“我们不是在乞讨他们来投资。”一位长期在沪招商的湖南省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因为大家期待的是双赢”。
理念的变化还体现在更多的地方,此轮产业转移中,中西部地区一开始就将制造业和服务业列为同等重要的招商产业,不只招劳动密集型产业。
2009年,来自上海的台商本想在苏北海安投资实业,但后来却投资了一个画家村,刚开始时有一些人就质疑,这样一个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地区,为何热衷发展现代服务业?
结果证明这种质疑缺乏依据,画家村一期建立仅半年,就有画师800多名,开设工作室等100多家。
海安县政协副主席陈楷告诉本报记者,画家村属于现代服务业,无污染,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可观,可谓“一举三得”。
这一认识已成为共识,如皋市开发区副主任刘健也表示,该市已规划了服务外包区,并非常希望引进大型连锁商贸企业等服务企业。
这符合国家的期待,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在“对话皖江”论坛期间就表示希望各个地区应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产业,注重服务业,防止污染。
中西部也面临用工荒?
随着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逐步西移,人力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匮乏的现象开始显现,并且劳动工资也在逐步上升。
以安徽为例,该省每年有1200万人在外地打工,其中800万在沿海地区,300万在省内流动,人力资源不可谓不丰富。
现任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沈卫国曾询问一些农民工,问其如果在家门口比沿海少拿两三百块钱,是否愿意回来工作,“他们的回答是一致的肯定。”
但在外打工者的这种“愿意”并没有立即转化为现实,尽管有很多的农民工留在了当地,但更多的人还是选择沿海地区。
大量外地企业拥入中西部,尽管留守的劳动力仍然很多,但熟练工尚在沿海地区工作,短时间劳动力呈现缺乏的状态,这导致部分中西部出现了用工难的问题。。
且沿海地区工资普遍开始上升,尤其是东部地区基本工资调整后,对工人吸引力有了一定程度的上升,减少了部分劳动力的回流。
事实上,中西部地区招工不仅仅面临着当地其它县市的竞争,更多的是和发达地区争夺工人,这导致了劳动力回归较为缓慢。
靠近浙江的安徽某市一家中小型服装企业招收了一批员工,熟练工可以达到2000元月薪,但基本上不到半年,工人跑了很多,该企业不得不每隔一段时间就在厂门口贴上招工通知。
该厂负责人调查后发现,熟练工普遍还在沿海地区,而一些技能不熟练的年轻人却不愿意留在本地,“他们都想到上海、杭州去”。
让这家服装企业负责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些年轻人离开厂里的理由竟然是“上海那边晚上下班后有玩的地方”。
这不是个别现象。仅在2010年初,合肥市经开区就有46家企业急需技工约5600人,服务行业等也新增就业近万人,当地人才劳务市场副主任陈骏表示一线岗位缺工现象“严重”。
与此同时,为了留住劳力,中西部地区的工人工资也开始上涨。
“更值得关注的是沿海地区的工资与中西部地区的工资差距迅速缩小,现在这个差距只有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上的一席话也证明了这一点。
沿海与中西部日益缩小的工资差距或许是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挑战,这直接关系到中西部地区的下一步。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