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升级空间何在?
金融危机后中国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再加上中国政府强力推动的结构调整,意味着过去以廉价为竞争力的“中国制造”面临着阶段性的转变。正如我们过去所分析,“中国制造”正面临划时代的改变。
让很多企业感到困惑的是,过去的“中国制造”面临压力,新的“中国制造”模式又在哪里?中国提出了产业升级的目标,但“中国制造”升级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升级的空间又在哪里?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美国俄亥俄州的托雷多艺术博物馆中,有一个造价3000万美元的“玻璃馆”(Glass Pavilion),这是美国“玻璃城”的象征,也是当地玻璃制造者留下的遗产。不过,这座“玻璃馆”却不是用美国本土玻璃制造的,而是用进口自中国的工艺复杂的、弯曲的玻璃建造的。《华尔街日报》称,整个美国没有哪家公司有能力满足这座流线型馆舍的尖端建筑规格,尽管这项2006年发包的工程所使用的玻璃热弯和层压技术正是数十年前托雷多本地人发明的。
多年以来,西方关注的都是中国服装和家具生产商等低技术出口企业所造成的威胁。但在玻璃行业所发生的情况,却让人看到一种更强大的挑战已经到来,这就是中国拥有高技术专业能力的尖端、资本密集型企业,正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
比如接下托雷多“玻璃馆”项目业务的中国企业,是总部位于深圳的中航三鑫。该公司的一位副总经理称,能为托雷多“玻璃馆”这样的标杆项目供应玻璃,让他们感到骄傲,他们此后有机会在其他地方做类似的事情。中航三鑫愿意投入资金开发复杂玻璃所需要的技术,而同类的美国公司则过于谨慎,更愿意走标准化流程,更想赚快活钱。
中国机械制造企业之一的三一集团(SANY),也把市场拓展到了世界工程大国德国境内。这家工业企业集团正在科隆附近建造的混凝土泵厂计划于2011年初投产。三一集团的雄心是,面对通常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德国工程集团,三一集团要直击德国出口成功的核心!三一集团的高管称,“我的体会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从低成本的廉价产品转向更加精密的产品。”
这种迹象不只发生在一两个行业。实际上,在全球需求重心已向中国转移的那些行业,如钢铁、机车、铁路系统、涡轮机、特种玻璃、商用车辆等多个领域,中国企业露出头角的现象并不少见。《华尔街日报》对此种现象的评价不低,称那些“从国内市场的增长中充分获利的中资企业,数年之间就弥补了西方工业化国家数十年的技术创新所拉开的差距”。
在我们看来,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们为“中国制造”怎样实现升级提供了真实的路径。有如下几点能给中国企业带来启发:第一,中国企业做的仍然是发达国家公司所不愿做的,或由于成本因素而做不了的业务。尽管这些制造并不是最高端,但在向高端逼近的过程中,仍有很大的升级空间。第二,中国企业务必利用国内的市场优势,坚持在研发领域加大投资,在国内市场需求强劲时完成产业升级。第三,中国政府应该加以配合,要求和鼓励外资对中国加大技术转移,鼓励研发本地化。同时对本土化的外资也给予真正的国民待遇,如市场准入、政府采购等。第四,出台一系列的支持政策,鼓励中国企业搞自主创新、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安邦认为,在长期作为“世界工厂”的全球产业分工中,中国企业承担了低端制造、廉价输出的历史角色。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也积累了相当程度的制造能力和技术能力。在发达国家企业“退化”到只有依靠知识产权才能吃到普通市场的大饼时,中国企业也就有了机会。
(注:安邦咨询公司是中国内地一家独立智库机构,专注于财经与公共政策研究。本文只代表该机构观点。)
让很多企业感到困惑的是,过去的“中国制造”面临压力,新的“中国制造”模式又在哪里?中国提出了产业升级的目标,但“中国制造”升级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升级的空间又在哪里?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美国俄亥俄州的托雷多艺术博物馆中,有一个造价3000万美元的“玻璃馆”(Glass Pavilion),这是美国“玻璃城”的象征,也是当地玻璃制造者留下的遗产。不过,这座“玻璃馆”却不是用美国本土玻璃制造的,而是用进口自中国的工艺复杂的、弯曲的玻璃建造的。《华尔街日报》称,整个美国没有哪家公司有能力满足这座流线型馆舍的尖端建筑规格,尽管这项2006年发包的工程所使用的玻璃热弯和层压技术正是数十年前托雷多本地人发明的。
多年以来,西方关注的都是中国服装和家具生产商等低技术出口企业所造成的威胁。但在玻璃行业所发生的情况,却让人看到一种更强大的挑战已经到来,这就是中国拥有高技术专业能力的尖端、资本密集型企业,正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
比如接下托雷多“玻璃馆”项目业务的中国企业,是总部位于深圳的中航三鑫。该公司的一位副总经理称,能为托雷多“玻璃馆”这样的标杆项目供应玻璃,让他们感到骄傲,他们此后有机会在其他地方做类似的事情。中航三鑫愿意投入资金开发复杂玻璃所需要的技术,而同类的美国公司则过于谨慎,更愿意走标准化流程,更想赚快活钱。
中国机械制造企业之一的三一集团(SANY),也把市场拓展到了世界工程大国德国境内。这家工业企业集团正在科隆附近建造的混凝土泵厂计划于2011年初投产。三一集团的雄心是,面对通常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德国工程集团,三一集团要直击德国出口成功的核心!三一集团的高管称,“我的体会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从低成本的廉价产品转向更加精密的产品。”
这种迹象不只发生在一两个行业。实际上,在全球需求重心已向中国转移的那些行业,如钢铁、机车、铁路系统、涡轮机、特种玻璃、商用车辆等多个领域,中国企业露出头角的现象并不少见。《华尔街日报》对此种现象的评价不低,称那些“从国内市场的增长中充分获利的中资企业,数年之间就弥补了西方工业化国家数十年的技术创新所拉开的差距”。
在我们看来,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们为“中国制造”怎样实现升级提供了真实的路径。有如下几点能给中国企业带来启发:第一,中国企业做的仍然是发达国家公司所不愿做的,或由于成本因素而做不了的业务。尽管这些制造并不是最高端,但在向高端逼近的过程中,仍有很大的升级空间。第二,中国企业务必利用国内的市场优势,坚持在研发领域加大投资,在国内市场需求强劲时完成产业升级。第三,中国政府应该加以配合,要求和鼓励外资对中国加大技术转移,鼓励研发本地化。同时对本土化的外资也给予真正的国民待遇,如市场准入、政府采购等。第四,出台一系列的支持政策,鼓励中国企业搞自主创新、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安邦认为,在长期作为“世界工厂”的全球产业分工中,中国企业承担了低端制造、廉价输出的历史角色。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也积累了相当程度的制造能力和技术能力。在发达国家企业“退化”到只有依靠知识产权才能吃到普通市场的大饼时,中国企业也就有了机会。
(注:安邦咨询公司是中国内地一家独立智库机构,专注于财经与公共政策研究。本文只代表该机构观点。)
稿件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