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谈创新和升级这些遥远的梦想吧——高效率还是低成本:三问中国制造
发表时间:2010-10-13    作者:胡媛 发表评论

  东莞,晚8点。大大小小的工厂车间里,灯光明亮,流水线上依然繁忙如故。

  现在是“中国制造”最忙碌的季节。在东莞周边星罗棋布的厂区中,加班的工人正在熟练地给运动鞋穿鞋带、为衬衫缝上最后一枚纽扣或者仔细擦拭手机显示屏上的细小尘埃。在夜色中,印着“Made in China”的各类产品正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上打包、装箱,运往码头,等待着运往世界各地。在这个夜晚,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几乎所有被称作“中国制造”的代工企业都在为旺季的来临开足马力工作着。

  这是“中国制造”最普通的一个夜晚。每年的5-12月,“中国制造”都是这样的景象,昼夜不停地为客户赶订单、加班。每到旺季来临,家家工厂都会在最显眼的地方贴出招聘告示,大量来自中国内陆省份的工人,涌进分布在从深圳到昆山的工厂里,填补流水线、操作台上的空缺。当农历年底将至,这些工人又会像候鸟一样,消失在中国广袤的内陆腹地。

  30年来,“中国制造”就是在这样的季节轮回中,按照这样的节奏,像一部永不停歇的巨大机器,不知疲倦地为全球市场制造出玩具、服装、家电、手机、电脑等等数以亿计的各色产品。但是,就像世界上没有永动机,“中国制造”这部巨大的机器在高速运转了数十年后,现在却进入了疲劳期。

  2006年以来,随着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制造”这部巨大的机器似乎已经不堪重负、气喘吁吁。而今年六七月间,在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富士康”发生的跳楼事件,又仿佛压在“中国制造”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中国制造”依靠低成本劳动力获取微薄利润的代工模式是否已经失去竞争力?“中国制造”的管理模式是否到了需要调整的临界点?“中国制造”是否需要重新认识劳动力价值?

  大部分“中国制造”都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可能拥有全球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最先进的IT系统,生产着全球科技含量最高或者最时尚的产品,但是却对这些产品的真正制造者——一线员工的管理上,仍旧沿用弗雷德里克•泰勒在上个世纪末提出的管理方法。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实际上,当我们观察“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时,不仅仅要将目光集中在“低成本”上,更应该注意到“中国制造”是否具备可持续的管理能力,尤其是在对一线劳动力的管理。因为,正是那些一个个不被关注的普通劳动者,造就了“中国制造”。他们才是构成“中国制造”这部巨大机器不可或缺的一员,是“中国制造”巨大产能的创造者,是“中国制造”最宝贵的财富。

  第一问 工人是资产还是负债?

  周经理最近很是着急。她到东莞开制衣厂已经4年了,虽然勉强撑过了去年的金融危机,但现在她又陷入另一个危机:用工荒。在珠三角以及长三角,类似周经理这样为招工着急的企业比比皆是。自从今年以来,随着出口转暖,招工难,尤其是招熟练工难,已经成为大部分“中国制造”最头痛的问题。

  但就在距离周经理的工厂不到1个小时车程的深圳龙岗嶂背工业园,赐昱鞋业(深圳)有限公司的培训教室中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在能容纳100人的教室里,赐昱的培训师正在为新近入职的一线员工进行岗前培训。虽然今年普遍招工难,但还是有很多新员工,通过亲戚、同乡推荐,慕名到赐昱工作。小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半年。去年刚来时,赐昱不招工,她在龙岗的超市做了半年临时工,一直在等赐昱招工的机会。“我表哥在这里工作了10年,所以我也来了。”

  “如果我们都招不到工人,那同行业的企业肯定更难。”目前担任赐昱鞋业工会主席的张光明这样说,他已经在赐昱工作了16年。

  在过去30年,“中国制造”享受着人口红利造就的高速增长,依靠大量低成本劳动力,成为了“世界工厂”。代工模式依靠劳动力差价获得利润,因此,对于大部分代工企业,如何降低劳动力成本就成为获利的主要途径。大部分代工企业有这样一个用工原则:旺季大规模招工,而在淡季大规模减员。类似周经理这样人数小于千人的代工厂,员工每年的流动率高达80%,大部分企业与员工之间很难形成长期的雇佣关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过去很多年,中国拥有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令这种模式并没有遭遇太大挑战。而另一方面,是在对劳动力价值的认识上,在大部分“中国制造”眼中,劳动力只有价格,而且永远是资产负债表上带括号的那一项。但是,张光明却有不同的认识:“在赐昱眼中,员工是公司的财富。”

  目前赐昱在嶂背工业园的厂区有超过14000名员工,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赐昱员工每年的流动率只有5%多一点。在赐昱,有超过1000名员工的工龄在10年以上。赐昱的生产线上,随便询问一位年龄稍大的员工,都已经在这里工作了数年。在龙岗乃至深圳的制鞋行业,赐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雇主品牌”。

  在龙岗扎根近20年,无论经济景气还是萧条,赐昱从未拖欠过工人工资,每月都按时发放。而且,赐昱从没有像大部分代工厂,订单多时不惜花高价从市场招临时工,订单少时减人。在赐昱,订单比较少的淡季或经济不景气时,公司用空闲时间给员工做培训,这时公司会给员工发放基本工资。通过这种方式,既维持了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又提高了一线员工的技能。

  在代工行业,尤其像制鞋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线员工的数量和质量其实往往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稳定的、熟练的一线员工对提高流水线的产能和产品的品质非常关键。因为只有员工队伍稳定、技术熟练,才能提高流水线的效率,保证产品品质,由此让客户满意,从而拿到更多订单。在对待一线劳动力上,赐昱看到的更多是它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价值。

  2009年虽然因金融危机让不少出口企业订单缩水,但是赐昱却并未受影响。在珠三角有众多鞋类代工企业,但一些难度大、对品质要求很高的订单,客户都会交给赐昱做。而稳定、熟练的员工队伍,就是赐昱最核心的资产和竞争力。“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好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张光明这样看。

  第二问 管理的是人还是机器?

  每天下午5点半是富士康的下班时间。但是,在富士康大门外,却并没有其他工厂下班时形成的汹涌人潮。在富士康的流水线上,工人实行的是严格的“三班倒”,即使是同一个宿舍的室友,一周也未必能见到一面。

  虽然“跳楼事件”让以“军事化管理”著称的富士康站在风口浪尖,但在电子行业,富士康的效率和速度的确是一个奇迹,无人望其项背。在富士康的流水线上,工人与机器已经合二为一,什么时候用左手,什么时候用右手,已经被训练的如机器般程序化。今天的富士康,正在完美演绎100多年前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对流水线以及分工制的种种设想。实际上,在“中国制造”的绝大多数企业,“泰勒制”仍然是他们的行为守则,只是在富士康被发挥到极致。

  不可否认,“泰勒制”的确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但是,就在这些企业高举泰勒的大旗,维护这种管理方式时,他们却忘记了泰勒也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企业要考虑到各个层面人们的感受,尤其是强调工人要能够愉快地胜任新方法下的工作,并获得更高报酬。而今天,当80后、90后的新生代劳动力成为工厂的主力军时,如何愉快地工作?如何有尊严地工作?如何摆脱“机器”的命运?已经成为这些新生代劳动者选择企业的标准。

  小苏老家在河南,今年不到20岁。别看她年龄小,已经有3年在外打工的经验了。“不想浪费青春。”这是小苏出来打工的目的。小苏家只有两个小孩,爸爸妈妈还年轻,还有收入,因此,小苏基本上没什么负担,每月工资都由自己支配。她曾经在富士康的工厂里工作,最不好的印象就是“线长”,“无论做好做坏,线长都会给你一张臭脸。”对于工资小苏没有特别的要求,相反,她特别看重的是宿舍是否有单独的冲凉房。

  小苏可以说是新生代劳动力的代表。与他们的父母最主要的不同,他们打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温饱,更多的是为了出来闯荡,实现自己的价值。不久前,深圳总工会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新生代劳动力占深圳劳动力总数的73.8%。但是,如何管理新生代劳动力,却是很多企业忽视的问题。

  对于工人来说,流水线以及分工制最大的挑战不是工作强度,而是枯燥无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同一个动作。当效率被追求到极致时,管理者是否也要考虑,所忽视的人性的一面。尤其是当新生代劳动力成为劳动力队伍的主力军时,他们不同于父辈的性格特征、理想、追求以及期待,开始与这种绵延了上百年的管理方式格格不入。

  不同于大多数企业“家长制”作派,赐昱对一线员工的管理方式有这样一个原则:多鼓励,少批评。“现在的管理不能用强制的方式,而要像大禹治水,用疏导的方式。”张光明说。在他看来,新生代员工更喜欢在工作中获得认同,尤其是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容易形成强烈的反差,更需要从心理上进行鼓励。而且,与老一代劳动力相比,现在工人的维权意识明显提高,在处理员工关系时不像之前那样简单。因为新生代劳动力的素质在提升,他们能接触到新事物,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增多,因此更需要引导。

  这种管理方式的转变不仅仅体现在对待员工的态度上,还需要通过一定的考核体系贯彻下来。赐昱对班组管理干部的绩效考核上有这样一条:新员工的流失率。在新员工进厂后,每位班组干部都要负责一定数量的新员工。到月底,新员工离职率高的班组,管理干部就会在绩效考核上受影响。有了这样的考核机制,干部就会努力维护与新员工的关系,在生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鼓励,真正将员工看作是组织的一员,而不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实际上,还有更多的企业通过调动一线员工的创造力,不仅维护了和谐的劳资关系,还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在罗杰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鼓励所有员工提出改善议案。如果可行,公司会邀请提出议案的员工一起参与执行。“要让员工在枯燥的流水线上感觉有价值。”罗杰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亚洲人力资源及战略支持总监陈群这样强调。要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而不只是获得收入,这是新生代劳动力与老一辈相比最大的不同。

  在工厂的管理模式上,企业也要改变。赐昱正在努力给员工提供“大学式生活”,让员工告别过去工厂到宿舍“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营造丰富的业余生活。目前赐昱成立了16个员工社团,包括爱乐社、书法社、义工团、篮球队和足球队等等。“要让员工下班之后也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给他们表现自己的舞台。”为了给员工的生活提供方便,赐昱与龙岗人民医院合作,在厂区开设了社区医院。为了方便在赐昱工作的夫妻员工,赐昱专门盖了一座夫妻楼,只要交少量的租金,就可以全家住在一起。现在,赐昱还在筹建职工幼儿园。赐昱想为员工实现这样一个梦想:将来我有孩子了,可以让他(她)就在自己身边,而不用成为留守儿童。

  “过去的管理理念目前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人是巨大的财富。只有优秀的员工才能带来好的品质,劳动生产率才能高,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张光明说。

  第三问 竞争力来自高效率还是低成本?

  今年7月1日,深圳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由之前的900元上调至1100元,一时之间,各地纷纷效仿。对于本来处于用工难、原材料涨价、订单萎缩中的“中国制造”,无疑雪上加霜。

  以一个员工规模为1万人的企业为例,每人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上调工资之后,一个月将多支出的成本大约在200万元。在订单价格并未调高的情况下,对于大部分企业,这都是一笔巨大的支出。有数据显示,从2008年开始,已经有20%的德资企业计划迁出中国。人口红利带给“中国制造”在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已经消失殆尽。与相邻的越南、印度相比,“中国制造”似乎已经优势不再。

  那么,“中国制造”还有竞争力吗?

  周经理的公司同样也在越南、约旦设厂。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无论是在越南还是约旦开厂,她的公司都要用比当地更高的工资、承担不菲的交通费,从中国招聘工人。“约旦工人的生产效率很低,一个中国工人相当于三个约旦工人。”周小姐解释。与国外众多代工企业的目标迁移地相比,中国不仅在基础设施、产业链上有优势,更重要的是中国众多的熟练劳动力,他们能够提供比其他国家工人更高的生产效率。但是,中国的工厂在效率上又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

  “现在谈‘中国制造’升级‘中国创造’尚早,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克罗诺斯软件(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麦大伟说。因为与欧美等国家比较,“中国制造”的整体效率还很低,换句话说,“中国制造”在生产效率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升。

  一直以来,“中国制造”都是依靠劳动力差价赚取微薄的利润,大多数中国工厂效率非常低。过去管理的方式建立在劳动力低廉基础上,可以通过在岗位上安排更多的劳动力解决。但是,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是印度和越南的两倍,并且还在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当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时,如何重新定义“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有些企业已经开始将目光由成本转向效率。

  如何解决效率问题?在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可以通过采用大型自动化设备取代过去的手工流程,以此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而在一些大量依靠手工的代工行业,更多的企业选择简化流水线流程。赐昱也在重新设计流水线,简化流程,精简流水线上的员工人数,减低单位产能的劳动力成本。还有的企业,正在考虑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堆工时”计算员工绩效的方法,考虑用效率考核员工,给员工发工资。

  罗杰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过去在对工厂员工做绩效考核时也是单纯依靠工时。如果订单没有按时完成,就安排加班,这导致员工上班效率很低。现在,罗杰斯调整了激励制度,工人奖金会依据一个指标,就是产量和工作量的比率。如果这个比率高于一定的标准,也就意味这员工在完成一定工作时需要的工时少,就会拿到奖金。实行这样的激励制度后,罗杰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亚洲人力资源及战略支持总监陈群发现,过去需要10个人完成的工作,现在只要9个人就可以完成,而且不用加班。

  “工人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要调动他们的智慧,让他们觉得工作有价值。”陈群说。

  在赐昱,工人工资通过“工时”和“计件”两部分组成,“就高不就低”。如果计件工资高就按照计件工资发;如果工时工资高,就按照工时发。为了提高工人的效率,赐昱在每一条生产线前面装有一块电子显示屏,员工可以随时看到自己所在生产线目前完成的工作量,以及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以此调节自己的生产速度。一般来说,赐昱的工作量是按照70%员工能够达到的标准来设定的。“不能设太高,这样员工没有希望。”张光明说。“一个工厂有生机。就是让工人看到希望。有希望才有动力,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

  只有激励制度上有所改变,才能改变目前“中国制造”依靠“堆工时”、“人海战术”获取的脆弱的竞争优势。而且,企业应该更多的从运营层面考虑,如何提高整个流程的运营效率。

  赐昱在厂区设立社区医院还有另外一个考虑。目前赐昱社区医院每天的接诊量是120人,张光明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按每人每小时生产0.52双鞋算,假设每天有120人请一天假去龙岗看病,那一天损失的产能就将近500双。现在,医院就在厂里,工人看病只需十几分钟。工人节省的时间,就是赐昱的产能。

  但是如果过分追求效率,也会带来危害。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应该意识到工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不是机器,可以7×24小时运转,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可以用脚为工厂投票。尤其是现在,当80后、90后的新生代劳动力成为各个工厂的主力,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与父辈相比有很多的不同。“现在的员工更愿意做自己觉得值得做的工作。”

  重估劳动力价值

  历史是何其相似。卓别林当年在《摩登时代》中拿着钳子的画面,今天正在“中国制造”的流水线上重演。“中国制造”今天在劳动力管理上面临的诸多挑战,实际上在100多年前已经在欧美国家陆续上演。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认识劳动力价值?而对劳动力价值的重新认识,将改变目前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

  在过去30年,一线劳动力大部分时间被称作“农民工”,这是个被误读的词汇。一直以来,那些支撑了“中国制造”这个产业的劳动者,在这样一个词汇下,被描述为一群没有表情,没有个体特征的群体;一个仅仅依靠简单劳动,赚取微薄收入的边缘人群。他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们被看作机器,每日重复着简单而枯燥的工作。他们的价值一直被忽视。

  在大多数制造企业,劳动力只有价格没有价值,而劳动力价格是决定企业利润的关键,因此企业依靠降低工人工资方式,获取利润。而有的企业,忽视了劳动力作为“人”的存在。他们用管理机器的方式管理工人,希望用“三班倒”的方式,将工人异化成可以24小时工作的机器。这样的管理方式,实际上通过欧美国家上百年的实践证明,最终会让企业失去竞争力。

  1914年,福特把工人的工作时间从9小时减到8小时,工资增长一倍。因为他认为,这样能有效提高生产率,并最终实现更高的利润。事实证明,福特的做法是明智之举。实行新工资制度后,公司年利润从1914年的3000万美元增至1916年的6000万美元。从欧美国家的企业发展史看,正是那些最早认识到劳动力价值,在管理上进行调整的企业,才具有了可持续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的代工模式正在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物流成本的吞噬下,变得岌岌可危,中国制造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盈利压力”。去年,广东共有10万家工厂倒闭,而今年的“用工荒”又将让更多的工厂逐渐丧失竞争力。在中国,“刘易斯拐点”已经开始显现,即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转折,薪资水平开始加速上升,这在非技术性工人群体中尤其明显。根据摩根斯坦利的数据,到2015年,中国将不再有剩余劳动力,劳动力短缺将成为“中国制造”的常态。

  当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时,对劳动力的管理方式也必须转型。“中国制造”必须摆脱“家长制”做派,充分认识到劳动者作为个体的独特存在,必须重新认识劳动力价值,重新调整管理方式、完善薪酬激励措施,这将是一个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而那些及早认识到劳动力价值、尊重劳动力价值的企业,最终将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稿件来源:商业价值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NewsInfo_Hits(1,9,908,42)%}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