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减产员工回家 数千台企撤离东莞曾创造当地过半GDP
发表时间:2017-01-08     发表评论

  新报称,走进东莞厚街镇的白濠工业区,进入眼帘的是厂房外头挂着的分租广告,有的工厂看似闲置许久。其中一家港资眼镜公司更是人去楼空,工厂外张贴的公告显示,该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和股东自2016年9月已全部失联。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月4日报道称,眼下的东莞工业区没什么人气,连带受波及的是工厂附近的小超市和餐饮店,好些店铺已停业,门外贴着“旺铺招租”的小广告。一名在长安镇打工的广西农民工蒙先生说:“晚上和同事出去,人确实比过去少了很多。”

  在东莞虎门扎根20多年的东莞台协执行常务副会长谢庆源说,全球经济不景,东莞加工贸易业也无法幸免,厂房分租是因为产能过剩,再加上订单的利润太薄接不下手,工厂必须停掉一些生产线,空出的部分就分租出去。

  报道称,工厂减产,工人回家了。但一个奇怪现象是,好些工厂外头还竖起招工广告,既已减产,为何还招工?谢庆源说,主要还是招工难的老问题,中国大陆人口红利接近尾声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攀高,“五险一金”又加重企业负担。

  此外,好技工难找,上手之后很快被挖走,甚至有的工人掌握技术后另起炉灶,把同厂同乡也拉走。另外,一些厂房因为订单较不稳定而聘请临时工,订单来了就招工。

  报道称,东莞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平均为3000元人民币左右,已是一些东南亚国家的三四倍。好些以外销为主的企业为节省成本,已将工厂转至东南亚。

  谢庆源说,往东南亚转移的台商“该走的已经走了”,但部分厂商的研发基地还留在珠三角,继续驻守东莞的台商有些缩小规模,有的直接把工厂关掉,有的将厂房转移到大陆的内陆城市去。

  报道称,东莞正在积极推动“机器换人”的措施,但谢庆源指出,“机器换人”需要大笔资金,小企业难以为继,“不是人人都是郭台铭”,长期下去将对实体经济造成很大打击。谢庆源本身几年前已结束钢铁厂生意,目前主要经营文教产业。他表示,能做多少是多少,过去在东莞的台湾人少说有8万到10万人,现在保守估计少了一半。

  在厚街开设台菜餐馆的一位台商也说,最近至少有七八家做台湾人生意的餐馆停业。另一不愿具名的虎门台商也转述,当地旅行社告诉他,“近来回台湾的台商很多是买单程机票”。

  这名经营服装生意的台商说,15年前因为台湾劳动力成本飙涨,他从台湾迁至虎门发展,现在在东莞“又嗅到那么一点似曾相识的味道了”。按他观察,留下来继续经营的主要是基础较好的工厂,“现在资金链也比较紧,规模较小的厂比较难撑”。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商曾经为东莞的经济发展撑起半边天,在1999年前后曾经创造东莞一半以上的GDP,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打破这种独霸的局面。根据东莞2016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大陆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已经远远超出港澳台企业,且增长近两成,与之对比的外资企业则下降5.1%。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东莞特约研究员林江分析称,东莞一度有5000多家台资企业,现在已跌至约2000家,这些留守的台资企业以传统加工贸易为主,由于不是地方政府所提倡的现代高端产业,因此官方和银行都“不会特别关照”,产业扶持政策也与他们无关,“台资企业变得越来越边缘化”。

  不过,林江认为,东莞台商在短时间内不会完全消失,估计“能熬一天算一天”。林江分析称,台商现在的处境有点尴尬,到东莞发展的第一代台商可能有撤资的想法,但他们的第二、第三代可能在广东成长,现在要回到台湾或赴东南亚发展恐难适应,特别是东南亚,“人生地不熟,他们去有什么优势?”

稿件来源:参考消息网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