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穆:产业用纺织品市场前景的目光应聚焦哪里?
发表时间:2010-02-16    作者:侯春婷 发表评论

  2009年11月5日,借2009中国纤维及纺织服装质量安全之机,就纺织业品发展及纤维检测机构在其中的作用等问题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教授。

  需要重视混纺产品

  记者:您认为目前我国纺织品及相关检测机构的发展应该更重视什么?

  姚穆:简单说,就是要走混纺的道路。从1983年开始,尤其是1983年到1988年这五年,我参加了纺织部科技司到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做的调研活动。我们发现,真正被认为最高档的服装产品,统统都是多种纤维混纺的产品。尤其是1988年在美国,我们详细作了40多份调研报告。发现在第一档的销售商店里,没有一种纯纺的东西,最贵的是7种以上纤维混纺的产品。而我国直到现在还在研究纯纺的产品。还有一种情况是,中国的产品卖到美国去,其中最典型的是山东鲁泰的用英制支数301s,公制支数508Nm的超细纱织制成纯棉衬衣,每一件卖价大概是2000美元以上,但是买的大都是旅美的华人,美国人没人买。其他纯纺的东西几乎98%都在地摊上,商店都进不去。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将来混纺将是一个要发展的东西。关于这一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最近几年所有的大论坛都反复介绍这方面的信息和情况。

  鉴于此,给纤维检验机构带来的问题,就是纤维混纺比例检测将变成非常繁重且困难。例如,现在的粘胶纤维有14种原料,有利用木材料的、棉短绒的及麻杆芯的等,但根本无法细分清楚。由于这些都是新的粘胶纤维,要细分清楚的确难度很大。

  不可忽视的功能性要求

  记者:您如何看待纺织品的功能性要求及发展的未来,以及纤检机构该如何对待?

  姚穆:这的确是值得我们关心和注意的是事情。在服装和家用纺织品里,功能性要求已经提升到了不能忽视的地位,所以对纺织品功能性的测试要给予关注。从纤维、纺织品到服装以及其他产品,现在比较突出的,尤其对广东省来看,第一个是防紫外。防紫外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SPF,即防晒因子或阳光防晒因素。我国国内很多防晒霜的命名都是以这个命名的。例如SPF18,SPF30,SPF 40等,服装的防紫外要求也以这个为主,它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皮肤癌的发生。1983年以来,联合国卫生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连续多次发布,1988年以来全世界人口皮肤癌发病率每年递增10%,尤其是南半球,由南极臭氧空洞造成的南半球紫外线中中紫外的比例特别大。在这种背景下,早在1987~1988年开始,往南半球销售的服装、纺织品都必须是防紫外,即SPF至少达到20,甚至是40。另外一个指标是UPF,表示织物防护紫外线的能力。这方面我国已经有了国家标准,且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盟的标准统一。对我国来说,有关紫外线防护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原因是从2006.年1月开始,北半球也出现了臭氧空洞。对于广东省来讲这个事情更加麻烦,因为从广东的惠州到西藏的拉萨,其间有一条臭氧低槽,这些地方的紫外线强度比其他地方都高,因此对这个事情要给予适当关注。

  记者:今年以来,市场上出现了很多防辐射的服装,特别是孕妇装什么的,这也是功能性的一个表现吧?

  姚穆:是的。防电磁辐射这是我要强调的另一个内容。这个东西在国内已经形成一定市场,但由于我国各种管理工作的原因,还没有从正面直接提出来。为什幺要搞这个呢?世界上第一个搞的国家是日本。日本1988年国会通过一项法案:怀孕的妇女必须穿防电磁辐射的工作服,否则要负法律责任。因为日本1977~1978年十年的研究工作发现,穿防辐射服的孕妇和不穿的防辐射服的孕妇比较,新生儿中畸形儿的人数相差100倍,因此认为电磁辐射是造成畸形儿的最主要原因。从1998年开始我国对于这点也给予了极大关注。10月份,中共中央通报关于现在我国畸形儿的问题,每年出生畸形儿约100万人。长此下去,十年二十年后街上将随处可见畸形人。所以,这个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尽管报告没有直接指出是电磁辐射的影响,也有可能是食品、空气污染、水等其它原因,但是欧盟和日本得出的结论,其第一污染源是电磁辐射。

  在这方面,防电磁辐射的国家标准已经出台,而且最近十年来,相关的检测也发展很快,对此,纤维检验机构也应给予适当关心。除此之外,有些常规产品的性能也不能忽视,如抗皱性,包括干态冷的折皱回复性能、热态的干的折皱回复性能以及湿态折皱回复性能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对服装、纺织品考核的最重要的指标。

  产业用纺织品大有前景

  记者:产业用纺织品似乎发展很快,您对此是如何看的?

  姚穆:产业用纺织品确实是今后纺织工业最主要的发展系统。1977年~1979年,国际上就有一个概念:纺织工业已经增长到头了。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发生、发展以及到最高极限的程度。1977年全球人均纤维消费量已经达到6 kg,服装用达到3.6kg。从这个概念来讲,纺织工业已经发展到极限了。所以从1980年开始,世界上很多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纺织工业发达国家,都称纺织工业是“夕阳工业”。但是没想到从1980~1990十年时间,纺织纤维消费量上涨40%,从2000万吨上升到3000万吨。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出现了一种新的纺织品消费点——产业用纺织品。为了这个事情,联合国羊毛组织、教科文卫组织、卫生组织和工业组织,这四大组织从1997~1999年搞了一个连续三年的国际性调查研究和认证工作,并于2000年发出了一份21世纪前半世纪(即2000~2050年)发展的工作趋势。这里面谈到了与纺织有关的若干问题,如服装用纺织纤维总用量已经基本饱和,即人口将从60亿增加到76亿,但是服装用的纺织纤维总重量基本保持不变。不是说人口增加了人少穿了,而是虽然面积增加了,但单位面积重量减少了。这是由于全世界有人类居住地区温度都普遍上升,年平均温度每年上升0.8度,冬季最低温度上升8度,夏季最高温度上升4.5度。在这种情况下,对服装的保暖性要求降低了,凉爽性要求提高了。因此,最近30年,布的单位面积重量平均减轻了90g,以后还会减少。

  关于家用纺织品,大约50年将增长11%,产业用纺织品从2000年开始要增长10倍。也就是说,2050年纺织纤维的全球消费量比2000年大约增长7.5倍,但是到那时候,服装用纺织纤维的总量只占总重量的8.5%,家用纺织品占11%,产业用纺织占到80%以上。所以说,纺织工业从1991年开始就被称为“朝阳工业”而不是“夕阳工业”。那么,它的发展要代替什么呢?首先来讲就是要代替金属材料。我这里可以提出专家预测的另一个数据:到2050年,全球钢铁行业的总产量将降到1980的50%,这个数字还不算1980~2000年增长的17%。金属材料被谁代替?就是被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代替,用布代替钢筋混凝土里的钢筋,用纤维材料代替钢筋混凝土里的水泥。这个技术已经变成发展潮流,应用范围已经非常广泛。在新型材料里面比较特殊的例子如大飞机,过去的大飞机机壳是合金铝的,但从1988年开始,大飞机机壳都不用合金铝了。合金铝的缺点是重量重、强度低和易变形。而利用碳纤维和芳纶纤维做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其强度至少比合金铝高4倍,而重量只有合金铝的37%,而且能忍耐各种变形和冲撞。这仅是一个例子,还有许多将来要发展的东西,大到风力发电机的桨叶、石油钻井平台,小到自行车赛车的车架,都是用纤维复合增强材料做的。它代替了许多其他材料,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当然,现在如果把这种材料作为一个公用平台去进行第三方检测还是有很大的困难。主要原因是因为虽然目前使用的这些部分领域受到很大的关注,像导弹、火箭、通讯卫星,大飞机等,但是总量还比较小。现在高性能纤维和新功能纤维,2008年全球总产量只有20万吨,是纺织纤维总量的0.25%。就目前来讲还没有很大的规模,价钱比较贵,成本也比较高。但随着这些成果研发投资的费用逐渐收回,其价格将要逐步下降。价格下降后,这些新型纤维的应用面肯定要扩大。例如碳纤维,其使用的基本方向大概有十四万种用途,如果把所有的标准都弄成一个公共平台测试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但将来肯定是需要做这些事情的。

  记者:您认为就目前来说,纤维检验机构可以从哪些方面切入这个很有前景的层面呢?

  姚穆:我个人觉得如果开展产业用纺织品业务的话,恐怕首先只能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对某几个用途当中的某几个测试方向进行探索。比如,土工布纺织品发展到现在已经在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使用了,典型示范是青藏铁路。但是不同地方的不同用途的指标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不可能建立统一标准,假如把500个不同标准中500种测试方法弄到一起去也还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那是否可以把过滤用纺织品作为前期启动的部分?因为首先它是民用的,而且它的使用面已经扩大,当中有些部分已经逐步成熟,尤其是高温气体过滤部分。现在关于火力发电厂、锅炉厂、热电厂、焦煤厂、水泥厂、炼钢厂等地方高温尾气的国家标准已于2008年1月出台。国家规定“谁也不能冒黑烟,谁冒黑烟谁停产”,这样就要想办法把黑烟过滤掉。这个过滤相关的工作,经中国工程院协助参加所做的研究工作已经9年了,试验工作已经做得比较成熟,现在开始全国范围推广。

  举例来说,目前65万千瓦以下的火力发电厂全部关掉,65万千瓦以上的火力发电厂都要用直径400mm左右的、滤尘袋数量要1400个,它本身是利用一种耐高温的合成纤维。目前主要使用的是聚苯硫醚,简称PPS。经考核,这种材料至少可以用6年。经过全国推广到现在使用率占15%左右,预计以后两三年时间要全部推广。这种产品耐一部分的高温(大约摄氏200度到240度),主要把这个温度范围里的东西过滤出来。这种材料的测试指标第一个是过滤性,第二个是强度,第三个是透气量等指标。但是这些指标的测试标准还无法变成完全固定的东西,测试环境和条件不完全相同,有一定的差异。同时对于不同的使用温度,测试的温度条件也是不一样的,包括它的强度,尤其是耐疲劳性的测试。但我的理解,其差异不是很大了,而且已经具有一部分测试经验,相对比较容易测试。

  这里有个建议,作为纤维检验机构,我们要放虚心,要把自己放到一个辅助、协助的位置上,要甘当配角,因为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很少有多少发言权,要多听其它相关机构、部门的意见。

稿件来源:中国纤检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